副董事长廖伊曼出席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三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月17日上午在广州顺利闭幕。


1


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作为政协港澳委员代表应邀列席会议。廖伊曼副董事长于政协会议现场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擦亮“留学中国”品牌”为主题发言,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2

▲廖伊曼副董事长于政协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现场


廖伊曼副董事长提案建议


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全国青联常委、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中华职教社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主席廖伊曼表示:祝贺广东省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顺利闭幕。期待2025香港继续积极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内联外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共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赋能国家的发展。让我们携手说好大湾区故事,说好中国故事。


廖伊曼副董事长在政协会议现场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擦亮'留学中国'品牌”为主题的发言。


3


提案一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擦亮“留学中国”品牌。


推动大湾区与世界级教育接轨,打造具有更高国际认可度的“留学中国”品牌

发挥香港国际化多元化优势,强化内联外通,协同组织湾区高校在海外或香港联合举办“留学中国”教育展,与全球各主要留学目的国同台竞技,提高“留学中国”曝光度。以香港规划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为契机,加大中外知名院校合作力度,集“大家”智慧、聚“专业”要素,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世界级创新研究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粤港高等教育及专科教育院校合作参与国际认证和共建资历认可体系,在职业技能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同标准、同认证、同接轨,共同培养国际通用应用型人才,促进中外优秀人才的双向流动,进一步提高“留学中国”的国际声誉和认可度。


动大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升“留学中国”竞争力动大湾区教育资源整合提升“留学中国”竞争力

建议加大紧密合作、整体联动,制定专门的法规条例,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双向奔赴的教育开放政策,从招生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研发模式等多方面开展教育新实践。鼓励广东高校在香港设立分校或教学中心,开展专业共建、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借助香港构建引进国际人才新通道。同时进一步鼓励香港高水平大学到广东开设大湾区校区,与大湾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大湾区成为优质教育的集聚地,吸引更多“留学中国”的慕名者。


共建大湾区“留学中国”服务中心增强“留学中国”向心力

建议在教育部指导下,广东与港澳共建大湾区“留学中国”服务中心,加强协同,加快研究完善和优化留学生入境、停居留服务、奖学金制度设计、留学就业创业等综合服务体系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更加畅通便捷的服务,确保“引得来”“留得住”。设立“国际优秀学生游学计划”,联动大湾区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国际优秀学生体验特色的教育文化活动,增强“留学中国”吸引力。推荐和引导国际大学生参与大湾区高水平技能竞赛、学术交流、项目研究等活动,推动大湾区青年与全世界青年深入互动,促进文化交流共融,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适应企业出海新要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大湾区高校优势,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要求,规划并做强高新技术、现代服务、金融等特色学科专业,为沿线各国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同时精准对接中国企业出海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境外办学力度,深化实训课程,加强标准共创,推进产教融合,在当地培养一批能够读懂彼此、具备专业技能和跨国合作能力、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化人才,为企业出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进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


提案二

发挥香港优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抓好大湾区整体概念让国际化辐射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

大湾区内粤港澳是一个共同体,利用好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优势,以及国际教育、人才、贸易的资源,增加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吸引力。如政府牵头设立职业教育国际“传帮带”计划,邀请香港国际化职业教育优质师资,面对面传授经验、教导技能、带做项目,以提升和培育内地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专业技能。此外,大湾区职业院校可以通过香港和更多境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更加深入了解国际环境下企业对专职人才的培育需求,而大湾区内职业院校也可针对性为大湾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贡献大湾区经济国际化提升的职业人才。


促进大湾区职业教学资源“北上南下”共融发展国际职业教育中心

香港作为教育枢纽,需要加强互动互通,借此机会可以充分打通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学校的联系。如内地政府牵头与香港合作,利用香港北都大学城规划、河套地区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同时做到去“资历化”,再次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国际职业教育中心。一是指导内地优质职业院校前往开办境外校区或教学中心,以吸纳国际职专人才和国际化师资,也扩大内地职业院校的国际“曝光度”。二是内地政府主动向香港国际职业院校发起邀请,推出“国际职业教育大湾区教育计划”,吸引香港国际职业院校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办职业教育实训校区或实训课室,不仅给予职专人才更多实训空间,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创意联动。


推动大湾区资格互认让大湾区内专职人才获得更多职业机会

借鉴香港受国际认可的教育资历架构和专业资格认证框架,建议由政府指导,通过职业教育联盟如香港中华职教社、广东中华职教社等进行推广、联动、争取,逐步扩大国际教育资历架构和专业技能认证在大湾区的认受性和普及程度。加快推行“一试多证”制度,即通过一次考试可以获得粤港澳三地的职业技能证书。如建筑业领域,相关人员通过“一试多证”,可以获得三地的职业资格认证,促进建筑业专才在大湾区内能够自由流动发展职业。此外,针对未完善国际认证的技能及和新兴产业有关技能,粤港澳三地可以共同研究通用资格认证。如新兴低空经济产业、新能源产业领域,大湾区可以借此商讨设立三地共认、国际公认的专业资格考核标准和专业资格互认证书。由政府指导邀请香港专业人才中心(HKPTC)、香港培训认证中心(HKTCC)等职业训练与认证机构,于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培训分区及考试分点,满足大湾的职业人才技能国际化认证需求,实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合。


提案三

提升在职员工AI职业技能水平,助力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激励推动

参考香港特区政府人工智能资助计划,由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本地大学、研发机构及企业等积极开展在职员工AI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助补贴等。例如,按培训人数与培训效果给予企业一定金额的补贴,激励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


校企精准对接

由政府搭台,促进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制AI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灵活教学模式,利用员工碎片化时间授课,并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让员工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应用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


行业联盟共建

对接香港AI创科国际化资源,实现大湾区在职人员AI技能水平提升。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人工智能资助计划,鼓励善用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大湾区政府可牵头与香港特区政府及数码港合作,共同推出“湾区人工智能资助计划”,亦鼓励大湾区高校、研发机构及企业积极支持和共享人工智能AI科创资源。此外,香港汇聚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实力强,且有税收优惠及资助计划等政策。大湾区企业可与香港高校联合开发湾区行业通用的AI职业培训教材与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在职人员的AI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同时,鼓励湾区同行业企业组建AI技能培训联盟,借助香港人才引进政策,引入国际AI专家团队,分享培训资源与经验,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促进人才在行业内的合理流动与交流合作,提升整个行业的AI应用水平。


培训监管与评估

建立严格的AI培训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行为,确保培训质量。定期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奖励政策挂钩,保障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切实提升员工的AI技能水平,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和制定技能认证培训考核标准,推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权威认证机构合作,开发 AI 技能认证标准与题库,确保员工参加技能培训获取对应证书后得到专业认可,为企业用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依据。


媒体报道  


廖伊曼副董事长提案建议被中国中央电视台、中评网、大公文汇、文汇报、香港商报网、南方+、广州日报等央媒、省市、香港主流媒体报道。


640 (1)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链接:

https://local.cctv.com/2025/01/17/VIDE2xDWmoYcqrhublkoLQyi250117.shtml


640 (2)


来源 | 广东政协、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

编审 | 华商教育集团宣传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