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人正成长 华商文化在传承
时光荏苒,从华商走出的学子一届又一届。华商让他们从懵懂少年,慢慢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他们是华商文化的感受者、见证者和建设者、传承者。特别是有一些人毕业后留在华商这个大家庭开启了自己职业新的篇章,他们对华商的感情、对华商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又更有不同。
华商职院就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学习在华商、生活在华商、工作在华商、成长在华商,他们对华商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身心都已经深深地烙下了华商的烙印。
集团总裁办特别采访了三位华商人,他们"过去是华商学生、如今是华商老师和中层管理者"。他们讲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和对华商文化的理解,希望可以引起更多更深的对华商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何标
华商职院会计学院副院长
华商学院06级会计专业
从懵懂的少年到中年,这将近十五年的时间,是人生最好的时间,此间的经历和收获难以尽述,包括学习、舍友、朋友、同事、声誉等,华商给予我的太多。
▲何标
当初选择来华商就读,是出于对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规划的考虑,作为华商教育第一批的感受者,见证了华商从“小”到“大”。06年首次踏入华商时,校区只有3栋宿舍、2栋教学楼、图书馆和饭堂,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现在整个华商校区已经囊括了华商学院、华商职院、华商技校三所学校,各类校舍合计四十多栋,在校学生三万多人,俨然成了“大华商”。
华商学子在大学期间除了做好学习的本职工作外,还应多参与社团、学生会、团委等活动与工作,锻炼自身综合素质。我认为自己最幸运的是在华商学院学习时,参与了各种学生组织并遇到很好的指导老师,通过学生组织的工作让自己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升。兴趣是热爱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自己职业生涯重要的影响因素。毕业后,在深圳地税局已进入第三轮面试,我在接到学校通知后毅然选择了进入华商,身份也从华商学子变成一名青年教师。
在华商职院的工作过程中,从不同的部门、岗位、领导接触中得到许多成长机会,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得益于各位领导的包容,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为人处世、工作的方法,经历了不同的岗位,兼容并蓄,思路得到开拓。就任目前的岗位后,我着重打造整个团队的能力,通过“各有所长、互相协作”的机制,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辅导员工作团队,在工作上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对于华商文化的理解,我觉得整个华商教育集团都在围绕“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方向而努力,华商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不断沉淀、不断营造的过程。这体现在不同层面,华商职院招生专业的增加、招生情况近年在广东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是社会的认可与自身硬实力的体现;其次,会计学院在学生工作方面近两年着力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将自身感受到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能有新的感受。
吴伟福
华商职院团委书记
华商学院0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非常幸运学生生涯能得到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我在华商学习成长,也有幸亲眼目睹华商从天梯以东一片荒芜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宏伟规模。来到华商将近十五年,我将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华商,这个平台让我从学习到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我对华商有着深厚的感情,感恩华商,同时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师长。
▲吴伟福
保持“空杯心态”,言传身教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工作者是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我时常与学生分享自身的学习成长经历,希望能给学生树立看得见摸得着、更加真实的榜样,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我坚持给学生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希望他们能迅速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重新开始,懂得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抱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学做人做事。对于进入学生干部体系锻炼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努力锻炼提升自己的组织、表达以及社交等能力,毕业进入社会后要保持“空杯心态”,迅速适应职场。我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经历的分享、课程互动、提供就业渠道等方式,服务、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
谈及华商文化,最能打动我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记得十年前在我入职的第一天,袁国繁副校长(当时是院办主任)在崴到脚的情况下,还坚持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带着作为实习生的我上下几层楼去介绍和熟悉各部门的人员,这让我印象深刻并深受感动。这也体现了华商的兼容并蓄,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想董事长提出的“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不仅旨在将华商打造成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更是希望华商学子能秉承“厚德、励志、博学、创新”的校训,树立正确的三观,奋发向上,成长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材!
谢梓灏
华商职院艺术设计系学工负责人
华商学院11级会计专业
对华商的第一印象是师兄师姐很热情、环境依山傍水,是一所年轻的高校,也代表着它的潜力无限。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华商红”,我认为这是华商的一种标志,也是华商文化的体现。在我眼里它象征着热情、温暖,也代表着热血和创新,这始终贯穿在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谢梓灏
在华商学院学习时,受辅导员的启发,制定了大学阶段的三个目标:入党、担任助班、成为校园十大歌手,在自己的努力下这些目标都一一达成了。或许是大学时期的经历和历练,以及来自学校老师的教育,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经常制定目标,发挥自己的“不安分”性格特点,例如和学生参加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创业比赛,作为党支部书记,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甚至会去拜访和接触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希望切身感受它的魅力,然后传递给学生,包括对文学、音乐创作等,不断去尝试和涉猎不同的领域。希望在亲身感受华商发展壮大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提升!作为华商培养的学子,自己对华商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的很多“不安分”成果都是对华商最直接的表白。
在华商文化中,它传递给我的还有敢为人先、不断突破自我的理念,这些理念一直鞭策着我。受到华商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加了“华商好故事”征文活动,基于对音乐的热爱,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华商的情感,为此我将自己近十年在华商的“所看所想所历”通过一首歌的方式去呈现,虽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在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歌曲《梦圆华商》,在华商职院成立十周年校庆之际,能够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真实的华商。
和华商同行近十年,对华商的感情我觉得像家一样,因此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打从心里乐意和开心的,包括后来创作的歌曲《两个服务》,正如华商教育集团所提倡的,开心工作,开心生活,这也是我在华商的真实写照,我也想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些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
图文:集团总裁办